教学团队

当前位置: 首页  教学工作  教学团队

人文地理学教学团队(校级)

2011年03月13日 浏览量: 1155 来源: 学院 作者: 发布: 人员机构

“人文地理学”教学团队

(2007.09―2010.01)

 

第一部分  团队概况

泰山学院人文地理学教研室隶属于旅游与资源环境学院,其始建于建院(系)之初的1988年9月,已经历了22年的发展历程。申报泰山学院优秀教学团队以来,本团队不断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教师的整体素质明显提高,学历结构、职称结构明显改善,师资数量迅速增加。现有人文地理学专任教师8名,常年聘任国内知名人文地理学博士生导师5名为兼职教授。多年来,我们坚持以人为本的办学理念,强化面向市场办学、特色发展、服务地方、争创一流的意识,全面提高本学科群的整体实力和办学水平,为硕士学位点的争创打下了坚实的基础。目前,人文地理学已经申报泰山学院优势学科培养对象,凝练出遗产保护与区域可持续发展、行政区划与行政区经济开发、区域经济与区域规划、房地产管理等研究方向。

(一)团队构成与设置特色

人文地理学教研室目前共有教师8名,其中教授1名(孟华),副教授4名(王卫华、宁奉菊、史卫东、徐健),讲师3名(赵春、刘桂菊、单美)。博士2名(孟华、史卫东),硕士4名(徐健、赵春、刘桂菊、单美)。团队成员综合素质较高,职称结构合理;成员分别来自国内华东师大、兰州大学、河南大学、山东师范大学、山东农业大学等不同的高等院校,有着不同的学历背景与研究专长,具有较好的学缘结构;团队成员老中青比例合理,结构层次明显,平均年龄39岁,平均高校教龄16年。教研室成立22年以来,特别是2007年申报院优秀教学团队以来,在历任校系领导支持关心下,以互帮互助、切磋共进的团队精神为宗旨,不断发展壮大,逐步成为一支充满活力、不断进取、奋发有为的优秀教学团队。

 

表1:团队成员情况一览表

姓  名

年龄

参加工作

学历学位

毕业院校

专  业

职  称

孟华

43

1985.07

博士

河南大学

人文地理学

教授

王卫华

46

1988.08

研究生

兰州大学

地理学

副教授

宁奉菊

45

1985.07

大学本科

山东师大

地理教育

副教授

徐健

40

1990.07

硕士

曲阜师大

地理教育

副教授

史卫东

37

1996.07

博士

华东师大

人文地理学

副教授

赵春

38

1993.07

硕士

鲁东大学

地理教育

讲师

刘桂菊

30

2005.07

硕士

华东师大

人文地理学

讲师

单美

37

1997.07

硕士

山东农大

GIS

讲师

团队带头人孟华教授,男,1966年6月生。1985年本科毕业于山东师范大学地理系,获得学士学位,2006年研究生毕业于河南大学人文地理学专业获理学博士学位,现任泰山学院旅游与资源环境学院院长,旅游研究所所长。中国地理学会会员、山东地理学会理事、中国旅游协会旅游教育分会理事及区域旅游开发专业委员会会员。曾获山东省优秀教学成果一等奖、二等奖各一项,校级优秀教学成果奖多项。主要从事区域可持续发展、世界遗产、风景名胜区的研究工作。主持或参与省、教育厅、市纵向课题及委托项目10余项。副主编及参编教材4部。在《经济地理》、《人文地理》、《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等学术刊物发表论文50余篇。所发表的文章曾多次被“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全文复印或为相关杂志摘录。“可持续发展”是人文地理学的永恒主题,泰山研究是我院教研工作的最大亮点,而遗产保护与区域可持续发展很好地将二者结合到一起,孟华教授在这方面造诣颇高,在世界遗产与风景名胜区研究、区域可持续发展研究领域主持多项省市级研究项目,如山东省社会科学规划重点研究项目《有基于利益相关者理论的山东“世界遗产”保护与可持续旅游研究》、泰安市科技局《现代服务业背景下泰安市旅游产业链重构研究》等课题,其博士学位论文《中国山岳型“世界自然―文化遗产”的人地和谐论》开拓了该研究方向新领域。多年来持续从多视角地研究世界遗产资源的保护与利用,在该领域理论研究方面取得了重大建树。从传统人地关系理论出发,开创性地将和谐观引入了遗产资源的保护与利用研究当中,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将经济学的外部性、信息不对称、利益相关者等理论引入遗产资源的保护与利用中,提出了构建遗产资源利用与管理的制度体系,具有很强理论与应用价值;从现代人类中心主义的哲学层面,对遗产资源的可持续利用进行了创新性的实证研究,推进了对遗产资源的理论研究深度,在省内外有一定的学术影响。

在多年教学改革与实践中,人文地理教学团队已经初步成长为一支具有良好的团队精神和梯队结构的教师队伍。团队以人文地理学教研室为建设单位,以精品课程创建、教学实验室、教学改革项目等改革与建设工作为平台,在学术带头人引领下逐步成为一支充满活力、不断进取、奋发有为的优秀教学团队。团队成员综合素质较高,教研室主任王卫华副教授,1988年研究生毕业于兰州大学,与青年讲师赵春、刘桂菊协作开展区域经济规划与城市区域综合发展教学与研究工作;宁奉菊副教授毕业于山东师范大学,曾在华东师范大学等多所学校做访学研究,目前围绕产业集群开展课题研究;徐健副教授多年来从事地理教学教法研究,获得山东师范大学地理教育硕士学位,并有地理教学方面的专著出版;史卫东副教授,在华东师范大学中国行政区划研究中心获得人文地理学博士学位,结合所学开展行政区经济与管理研究与教学工作,2008年起被学院选派与北京大学历史地理研究所合作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利用对方提供的机会在该校城市与资源环境学院访学进修一年。讲师单美,硕士所学专业是地理信息系统(GIS),目前正在山东农大攻读博士学位,主要研究方向是GIS应用和计量地理学与软件应用研究,围绕此方向有多项课题,并以此为基础开设了选修课。除专任教师外,常年聘任国内知名人文地理学博士生导师5名为兼职教授――北京大学唐晓峰教授、北京社科院尹钧科教授、河南大学孟耀辰教授、山东师范大学李玉江、任建兰教授等为本教研室兼职教授。团队在长期的教学科研工作中,以互帮互助、切磋共进的团队精神为宗旨,以每一个学科教学和科研项目开展为契机,在各有研究专长的基础上,整合力量形成合力,教学科研相互促进,形成良性发展互动局面。

(二)课程体系与专业特色

旅游与资源环境学院是一个师范类专业与非师范类专业并举、基础学科与应用学科互补、本科教育与专科教育兼顾的教学系部。人文地理学教研室所开课程以地理学科为依托,积极拓展专业口径,适度发展新兴边缘学科。经过多年的教学、研究,结合现代地理学学科发展前沿与社会对人才的现实需求,逐步形成了以主干课程为基础、拓展课程为导向、校本课程与科研课题相结合为特色的课程体系。主干课程包括《中国地理》、《世界地理》、《人文地理学》、《经济地理学》等;拓展课程包括《区域经济学》、《计量地理学》、《历史地理学》、《旅游地理学》、《城市地理学》、《中国区域发展导论》等;结合教师研究专长与地方特色设置的校本课程有《世界遗产》、《乡土地理》、《地理多媒体课件制作》等。

多年来,团队全体成员深挖教材内容,不断学习新的教育教学理论,采用先进的教学理念与方法,努力提高教学质量,所开课程深受学生欢迎。具有高级职称、年富力强、教学经验丰富的教师分别担纲主干课程授课任务;拓展课程是在主干课程讲授的基础上,在更高、更专门意义上的拓展延伸,拓展课程与校本课程是结合团队多年来追踪的研究课题和教师研究专长,同时兼顾地方特色设置的。

人文地理学课程建设的突出特色是研究人地关系,研究各种人文事像的时空分布,关注生产实践和生活实践以及社会热点,为地方经济建设服务。以人地关系地域系统为研究核心的人文地理学与科学发展观有着难以割舍的渊源,“五个统筹”涉猎的问题,地理学均可在理论层面与实践层面发挥重要作用。科学发展观树立落实、和谐社会的构建,对于公众“科学发展观”意识的培养和提高,人文地理学教育的作用无可取代。本教学团队开设课程,充分体现了地理科学的基本属性,即区域性、综合性和实践性,对培养学生的基本地理素养,培养了解国情,了解乡情,进行有专业特点、针对性的爱国主义教育,具有其他学科所不具有的优势。只有高水平的科学研究,才能提高现有学科的水平和在国内、国际的地位,才能丰富现有学科的内涵,开拓边缘新兴学科,才能造就高水平的学术带头人,才能培养高水平的本科生。基于这种理念,团队有针对性地提高全体教师的教育教学理念,组织教师学习,使教师充分认识科研对教学的促进作用。

1.强化科研对教学的促进作用

在统一认识的基础上,我们准确地制定了科研工作的方向,即抓科研建队伍,以科研促教学。我们教研室科研工作的目标与任务分两个层次。第一个层次的目标是:要求每个教师联系教学实践搞科研,通过科研提高自身素质,切实提高教学质量;第二个层次的目标是:瞄准中国地理、世界地理、经济地理、人文地理等学科科学研究前沿,进行较高层次的研究。

基于这种共识,教学团队在抓教学质量的过程中,特别强调科研对教学的促进作用,要求和鼓励教师把科研与教学有机地结合起来,把科研成果带入课堂,把最新的知识和信息传递给学生,以促进教学质量的不断提高。例如,在开展《中国地理》、《世界地理》、《地理教学论》等课程的教学实践中,将教师承担的省、市、院等重点科研项目的内容引入教学,作为教学案例,使学生通过实实在在的项目、研究内容、研究方法加深对课本理论概念的理解及实际应用,将有关教师发表的与这些课程有关的研究论文作为课外阅读资料。

在开设专业选修课时,充分考虑与依托每个教师的研究方向与科研课题。团队带头人孟华博士结合其主持的省部级课题 “中国世界遗产的人地关系研究”研究所取得的成果,开设《世界遗产》课程,既开阔了学生的视野,也提高了其科研素养。王卫华老师在学院开设的公选课《中国旅游地理》,听课人数在全校名列前茅。徐健老师开设的公共选修课《地理多媒体课件制作》得到学生的普遍认可,学生受益匪浅,所学技术在应聘中发挥了较大作用。宁奉菊老师的《乡土地理》课程,密切结合自身所参加的“现代服务业背景下的泰安市旅游产业链重构研究”、“泰安市中小企业集群式发展研究”等课题,把握了区域发展的最新动态,深受学生欢迎。史卫东博士结合其多年所学政区地理学和省厅科研项目“山东省市(地)县(区)政区体制改革与区域协同发展研究”开设《政治地理学》课程,理论与实践结合紧密,大大提升了学生对本学科前沿的认知水平。

2.强调科研对教师队伍建设的促进作用

国内外历史经验证明,一所大学没有高质量的科学研究,就不可能建立一支高水平的师资队伍,没有高水平的师资队伍同样也不可能有高水平的教育质量和科学研究。通过科学研究,教师能够深刻地了解社会对培养人才的要求,了解社会人才市场对人才培养创业能力的要求,全面把握本学科的国内外学术动态,把科研中获得的新知识及科技新成就及时反映到教学中去,从而提高教师的教学和学术水平。

科研离不开财力的支持。针对我院目前情况,我们团队除了积极组织争取省和市级项目的资金支持之外,每年争取校系专项资金,用于支持科研课题研究、购买文献、参加学术会议等开支。

另外通过科研课题的申报,组织队伍、凝聚力量;通过科研课题的研究实践,锻炼人才;更通过有经验的学术带头人的传帮带和“引进来、送出去”等方法措施,促进了学术队伍的凝聚和成长,促使新一代高层次的学术带头人的脱颖而出。邀请了一批国内著名学者,如北京大学城市与环境科学学院唐晓峰教授、北京社科院研究员尹均科、河南大学环境与规划学院教授秦耀辰、山东师范大学人口资源与环境学院教授李玉江、任建兰等任兼职教授,定期或不定期地来校讲学、作学术报告。

3.引导学生参与科研活动

大学阶段对学生影响最深的是教师和教学活动,教育教学改革的成败,高等教育质量的高低,学生创业能力的高低,关键在教师。教师通过各类教学、科研活动熏陶和培养学生。我们团队比较重视组织学生参与科研活动,把学生所学的理论知识转化成学生认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主要措施有以下三方面:一是将学生的毕业论文与教师的科研结合起来进行,使教师对学生论文能有的放矢地进行指导;二是积极鼓励学生参加课外科技活动,学习制作地理模型、地理教具等,对基本知识能做到活学活用;三是引导部分优秀学生参与教师的科研项目,承担一部分力所能及的科研课题。比如,中国地理精品课程网页的设计、课件内容的整理等,申请的学院教改项目《地理教学法课程的改革实践》、《现代信息技术支持下的地理探究性学习教学改革理论与实践》等,都让学生参与进来,学生反映参与这些项目调动了他们的科研的积极性,培养了他们的创新思维能力。可谓课堂教学与科研相结合的典范。

宁奉菊、史卫东等老师分别指导学生获得2007年度、2008年度、2009年度泰安市大学生科技创新项目4项,极大地提升了学生用书本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调动了广大学生参加科研活动与专业学习的热情。

(三)团队建设与发展

从教研室建立之初,教研室全体教师就形成了共同商议课程设置、教学计划与教材选用的一贯做法;坚持集体备课、定期相互听课评课等制度;在对学生的学习效果考核方面,始终遵循基础知识、基本技能与学生自身能力的提高相结合,采取教考分离、集体出题、集体阅卷等制度。采取走出去请进来、传帮带等多种方式提高团队整体水平,最早开设的课程在山东师范大学完成集体备课。在共同的教学协作过程中,逐渐形成了相互信任、鼎力协作的和谐氛围。在团队带头人的引导下,团队成员互相尊重、互相支持、坦诚交流、取长补短,不断取得一个又一个成绩。为培养社会急需的高素质的人才,团队成员有计划分批外出进修、学习与参加高层次学术研讨活动,密切跟踪学科发展前沿、不断提高教学质量。

我们通过多年来的教学互动,明确了教学改革思路与建设目标,采取教学与社会、经济发展相结合,了解本学科、行业现状,追踪学科前沿,及时更新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科学,教学手段先进,重视实验、实践性教学,引导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和创新性实验,培养学生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的兴趣和能力,学生受益面广。在教学工作中有强烈的质量意识和完整、有效、可持续改进的教学质量管理措施。特色课程主要表现在向旅游、房地产等方向的课程拓展,增加了学生的培养和就业途径。实践教学主要表现为实习基地的建设、学生参与乡土地理调查研究、引导学生积极参加旅游宣传与服务等方面,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为巩固课堂教学成果,本教研室积极组织野外考察与教学实习活动,先后建立了北京、秦皇岛、西安、青岛、淄博、潍坊等实习基地,世界遗产、经济地理学、乡土地理、城市地理等学科教学中还组织学生到附近的博物馆、开发区、厂矿企业、城市规划展览馆等地进行现场教学。历届泰安市教委中学地理骨干教师培训班的授课教师主体均出自本教研室,在校内还不定期地进行地理教学法、地理科学学科前沿发展动态等讲座。

围绕本学科教学与科研工作,本系资料室目前有相关图书0.5万册,并且每年进行集体采购图书,多年来坚持订阅《地理学报》、《地理研究》、《人文地理》、《经济地理》、《地理教学》等国内权威刊物80余种。为适应教学需要,我们建立了GIS多媒体教室,拥有百余台联网计算机,很多课程在实验室开设充分利用了网络的在线辅导学生学习,团队教师全部熟练使用多媒体讲课。网络课程资源丰富,网络课程授课效果好。继省级精品课《中国地理》开设在线辅导之后,《世界地理》等课程相继充分利用了网络的在线辅导学生学习。图书资料、实验室以及网络资源的充分利用,不但提升了教师们的业务水平,而且对毕业班本科生开放,极大地提升了学生毕业论文的水平。

多年来,我们坚持以人为本的办学理念,强化面向市场办学、特色发展、服务地方、争创一流的意识,全面提高本学科群的整体实力和办学水平,为硕士学位点的争创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根据学科的具体情况,团队以人文地理学教研室为建设单位,以《中国地理》省级精品课程、教学实验室、教学改革项目等改革与建设工作为平台,在培养学术带头人和学术梯队、指导和激励中青年教师提高专业素质和业务水平方面取得显著的成效。近五年来,特别是被确定为泰山学院首批优秀教学培养对象以来,人文地理学教研室以科研促进教学,深化教学改革,重视科研工作,优化课程体系,更新教学内容,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取得了丰硕成果。

2007年以来,共获院级教改课题立项4项。其中徐健老师的《地理教学法课程的改革与实践》获泰山学院首届教学成果奖二等奖,编写教材《板图板画在地理教学中的运用》,从2000―2009级连续九届地理教育班学生的使用情况来看,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该教材还被聊城大学等大学选用,使取得的成果得到了大力推广应用,团队教师参加学院中青年教师讲课比赛获一等奖、三等奖多次,省级教学成果奖二等奖一项。为深化《经济地理》、《中国地理》、《城市地理》等课程学习,人文地理学教研室全体成员编写的实习教材《西安人文地理、经济地理综合实习指导书》对学生野外实习起了很好的指导作用。王卫华、徐建、赵春等老师指导的学生获得泰山学院2008年师范专业学生讲课比赛优秀组织奖,并有一名学生获得一等奖,多名学生获得二、三等奖。

目前专业基础课程《中国地理》被评为省级精品课程、《世界地理》为泰山学院精品课程,承担科研项目10余项,科研成果获得省、市、院级奖励10余项,出版著作4部。发表科研论文共计50余篇,其中20余篇发表于全国中文核心期刊或CSSCI期刊,指导学生科研活动4项。
Baidu
sogou